以怎样避免高分低能为题作文 双减,学生会不会成习惯,少做不做作业,初三高中改不了,咋办?

[更新]
·
·
分类:行业
4868 阅读

以怎样避免高分低能为题作文

双减,学生会不会成习惯,少做不做作业,初三高中改不了,咋办?

双减,学生会不会成习惯,少做不做作业,初三高中改不了,咋办?

我教了30年的高中数学,也当了近30年的班主任,经历过各种政策之下,各种教学改革之下,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
实话实说,经常会听到业内人士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越教越难,越教越累。
以前的学生,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学生,你说什么?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双减政策落地,出发点是很好的,为了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减轻内卷。可是,我们很多初衷向好的事情,在实际操作中,都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意外的结果。
启蒙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让孩子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态度的最佳时期。
如果从上学开始,我们给孩子的影响就是,学生是不需要做作业的,学习不需要复习,只要上课听老师讲就可以啦。
可能给孩子养成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呢?
人在接受新生事物的时候,形成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一旦形成了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认知以后,就是很难改变的。
小学的时候,学的东西少,支持容量小,考察方式也不灵活,不做作业,少做作业,可能还能勉强跟上。
到了初中,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恐怕就很难让知识过手了,要想培养出好的思维素养,形成学习上你追我赶的氛围,恐怕就很难了。
上了高中,知识容量很大,考察也很灵活,很多题都运算量非常大,必须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计算。而学生又不愿意做作业,根本就没有作业和复习的习惯,不能静下心来进行大量的运算,知识怎么过手呢?怎么学的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呢?
学生学习恐怕就会感觉非常吃力,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教学,静不下心来作业和思考,就会觉得学习很难,很讨厌,很累!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对学习感觉恐惧和厌恶,厌学的孩子可能就会越来越多呀!
希望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能进行冷静而又长远的思考,在教学改革的路上,不要太急进,更不能偏激,寻找到最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法。
本人非常热爱教育事业,保持着教育的初心,非常支持教育改革。只是,对改革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都关心教育,目的只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好,更强!
你好,喜欢就关注@三尺讲台三十春秋,一个农民的女儿,爱教育,爱生活,爱哭爱笑,一生年少。愿意和你一起探讨,相互交流。

有一种以升学高分名校为核心因素的教育成功学,你怎么看待?

这个话题,我谈三点看法。
第一,高分升学读名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以高中学校为例,如果学校没有高分学生考上名校,学校说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慢的事业,急不得。——家长认可吗?社会认可吗?
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总得要把尺子来衡量,虽然分数至上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但目前分数仍然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最公平最公认的一把尺子。
上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争论激烈,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全面推荐素质教育”定调,之后2001年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到今天,“声讨”分数罪过的声音日渐稀少。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也随着课程改革而不断改革,高中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但分数依然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像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高考神话学校被报刊媒体专家学者指责为考试机器,甚至追踪报道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大学以及就业表现平平高分低能。然而,这些高考神话学校满足了老百姓渴望孩子读好大学毕业需求,如果学校不追求“成功学”,老百姓的需求就不能满足。
第二,提高教育质量,要“急”才有“利”,需要紧迫感。
教育成功学,的确有急功近利的味道。诚然,把教育异化为就是训练孩子拿高分数,很危险。但成功不是贬义词。一个人在追求成功,希望实现梦想;一个国家在追求成功,希望奋发图强;人类也在不断追寻成功,希望找到意义和价值。
实际来看,成绩优秀的学生,总体上素质都不错,升学成绩高的学校,学生也发展得较好。升学成绩低劣的学校被称为好学校的,没有。
我们把“教育成功学”换一个说法,“教育成才学”,从成才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的教育效率需要大大的提高。现在我们向国外支援了大量防疫物资,这些物资的生产,大多数核心技术都是外国引进来的。大而不强,就是我国经济的总体现状。谈硬实力经济上要被人卡脖子,说软实力文化上还需要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美国去年全力打压华为,任正非面对很多采访,反复说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国家的未来就是教育。如果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像日本、北欧、德国……一样,那我们还要担心什么和美国竞争的问题呢?”
10年前,我们有个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说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去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世界一流大学”再出发。我们不是妄自菲薄,坚持“四个自信”才能行稳致远。孩子3岁入幼儿园到22岁本科大学毕业,18年没学会怎样戴口罩,钟南山院士示范全民怎样戴口罩。18年没学会自立谋生,毕业了才开始学习怎样生存。18年黄金时代,我们的学生还有许多功课没学扎实,没学到手。
第三,一个人的成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校教育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遗传,环境,家庭,社会,学校,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成才的六个主要要素。“教育成功学”,可能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束缚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大量的训练可能销蚀了学生求知的热忱和乐趣泯灭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具有补偿性和修复性,个体发展的缺失不会称为一个永久的遗憾。当然这不是赞同“教育成功学”大力发扬光大。最近劳动教育已成了必修课程,高中教育的育人模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一部分学校积极探索走班教学,北京、上海一些学校已提供了可资学习的经验。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正准备新一轮变革,涉及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质量标准正在陆续研制实行。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重视孩子教育学习家庭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当下红火的知识付费经济推动着崇尚真才实学风气的形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是@问学年华 ,交流、讨论你关心的教育成长成才问题,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