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医学给自己治病 出家人老了以后,失去自理能力,或是生病了,怎么办?

[更新]
·
·
分类:行业
2809 阅读

学习医学给自己治病

出家人老了以后,失去自理能力,或是生病了,怎么办?

出家人老了以后,失去自理能力,或是生病了,怎么办?

生活不能自理是修行问题,缺少精进之心。了脱生死之人会生机旺盛,无病无灾,天寿来临之时也会坦然面对。平时与日常无意,活动无常,寿命来临的附近时期自己会有感受。当天通知众人,然后打坐在静定中生机自然断绝。这才是一个修行人该有的生命观,与生命追求,也只有如此的修行人才能真正的点化世人。而不是所谓的得道高僧一个个的轮子拐杖活日。

医生为什么不能给自己看病?

医生并不是不能给自己看病,而是看什么病,小病、自己了解的,专业知识储备足够应对疾病的,大可以给自己治疗。不过也局限在开一些药,或者是做一些调理,休养而已。
比如感冒发烧头疼脑热,低血糖、睡眠不足,睡眠障碍等等,身为一名医生,大致都能自己搞定。
那么医生不能给自己、包括身边的亲朋好友看病的情况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般来讲,是超出了自己的业务范围,不懂,不敢擅做决断。
尤其是当一些急重险急的病来袭时,医生成为患者或者医生成为患者家属的那一瞬间,他会把治疗的希望,更多的寄托于自己的医生同行,而不是自己。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个时候相信专业是最好的选择。
举一个例子,一个儿科的医生,如果自己或者家属突发心血管疾病,那么它只能把希望寄托给心血管内科或者外科的医生,比如说,是不是心绞痛的症状?是不是有必要支架?该不该做冠状动脉造影?这个儿科医生是很难做决断的,需要听专业心血管内科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了。
再比如肺栓塞这种凶险的致命性的疾病,它属于呼吸科重症范畴。儿科医生根本没有办法定夺治疗方案,该不该溶栓?该不该取栓?什么情况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肺栓塞复发的几率有多大?如何评估?应该注意哪些生活习惯的调整?
在这个时候,儿科医生必须听呼吸科医生的专业指导建议,虚心求教,谨遵医嘱,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变成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才是正常解决疾病困扰的途径。

1,你哪里看见医生没给自己看病了呢?
2,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擅长的方向都不大一样,有时医院都需要会诊,所以医生也需要别人帮忙看病

怎样提高自己的医德修养?

360行,为什么相比其他行业,医德总是被人提起,治病救人,应需而起,总容易让人产生趁人之危的感觉,但对于医者而言,付出了劳动,而且劳动是自己多年学习,多年煎熬所获得的知识,获取回报本就是应该的。越是紧急危重的疾病,病人及家属希望得到更快的更有效的救治,而这需要的付出也更多,相对医者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努力,而且这些努力有时也难以挽回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家属难免有人财两空之感,医者付出了劳动和知识却没有得到结果,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常常难以平复。现在医院虽然名为公立,但政府并没有投入,医院完全要自负盈亏,这意味着医院的所有费用,包括场地,人工,耗材,器械,水电等等都要靠病人所交付的医疗费用维持,我一直认为,现在在很多人眼中,每次看病之后收的钱全是利润,没有成本,在他们眼中,这些钱都是进去了医生口袋中,完全忽略了这其中的成本,甚至还有需要上交的税收。中国的制度不同,在美国,由于有信用制服,病人可以先医院看病,检查,治疗,以后医院再将账单寄到病人地址,再完成付费。由于有信用制服,没有人敢欠医院的钱,因为这样,无论贷款,教育,工作,旅行都会收到影响,法庭也会强制为医院收回欠款,自然也就没人敢欠医院的钱。然而中国现今没有这样的制度,既没有政府部门代替医院收缴欠费,有人欠费,医院根本无力讨债,而无力支付的病患,也没有部门代为支付,这意味着一旦欠费,医院必须要一身承担损失,这些费用往往最终会由医护来承担。有多少人愿意在自己付出劳动后,却还要为受益付出成本?如果你不愿意,为什么要医护来承受?教育也有公益性,但毕竟没有病人忍受痛苦来的那么迫切,国民收入整体并不高,所以治疗和费用的矛盾就更强烈,虽然危急重症病人医护一定会优先抢救,但不断出现的欠费也迫使医院产生自保制度,一旦病情稳定,病人及家属就必须要决定是否继续治疗,并需要继续支付医疗费用,若果病人及家属要求继续治疗,又有什么理由不继续支付医疗费用?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现在社会的普遍观点,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药费,器械,治疗价格并非由医院决定,医保报销比例,报销范围也不是医院决定,医院医生的人数并不完全由医院决定,医生坐诊人数更要考虑成本,并不是正在坐诊的医生决定,然而这一切却都由医生背锅。看病贵不贵,对比国外就知道了,看病难,中国看病不需要预约,想去医院就行,一般一天就能接受诊治,相比起国外需要预约,要等一星期甚至一月要快很多,至于有人抱怨排队4小时,看病3分钟,已经不用我在解释了。
医生只是医疗体系的底层,在医院的地位并不比餐厅服务员高,至于待遇,你觉得高,你就学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