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方式对人的心理有哪些影响 自我归因理论?

[更新]
·
·
分类:行业
2320 阅读

归因方式对人的心理有哪些影响

自我归因理论?

自我归因理论?

自我归因论(self attribution theory),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ernard Weiner,1935— )提出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可能从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归因。从内外源这个维度可以区分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前者指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客观情境,后者指将行为归因为个人的特点。研究表明,对自身的失败倾向于外部归因,对自身的成功倾向于内部归因。从稳定性这一维度可区分出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前者如能力、工作难度等,后者如努力、运气等。从可控性这一维度可区分出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等属于前者,难度、运气等属于后者。

努力归因与现实归因的解释?

在成败的归因中,失败的归因有四种,即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差、能力不够、难度太大和努力不足。归因理论指出,能够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个人努力不足的人,会尝试在下一次更加努力,成功的机会比较高。
至于现实归因,是在努力归因之外,考虑其他现实上的因素,如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教师质素、学习方法等。

凯利归因理论的意义?

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三度理论, 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指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畴去着手。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
(2)行动人(人);
(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凯利认为,在把一个特殊结果归属于某个特定原因时,沿着这三个方面的线索可以很快考察出对归属中的信息资料的认识。

归因理论 名词解释考研?

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归因方式影响到以后的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强弱。

动因归因理论?

动因理论(又名动机理论)是指关于动机的产生、机制、动机与需要、行为和目标关系的理论。动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存在着满足需要的对象时,需要才能够转化为动机。
归因理论(工作)名词解释:
是解释人的行为动因的理论。归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原因的,或者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或者是由行为者的主观意志和其他心理因素引起的,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是可以找到其动因的。归因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判定他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会使我们对对方所做的反应大不相同,这一点在法律上尤其明显,蓄谋犯罪和被诱骗犯罪其后果尽管一样,但所受到的处罚会有轻重之分。